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田野日志

山东省调查员2018年暑假调研感悟:聆听农村妇女故事 追溯时代大变迁

作者:蒋志聪  责任编辑:于佳佳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9-09-03  浏览次数: 44475

聆听农村妇女故事 追溯时代大变迁

选择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研项目起初是出于好奇,也想锻炼一下自己。为了调研的方便,我将妇女口述史的调研地点定在了老家——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大束镇水河村。我选取的调研对象是本家的一位奶奶。听父母说这位大奶奶虽然有88岁高龄,但身体依然硬朗,而且性情直率,年轻的时候勤劳能干,是非常合适的调研对象。大奶奶年轻的时候便入了党,是一位有着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借此调研,回顾老人的一生,从老人的亲身经历体味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岁月往事,回首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回看社会发展变迁。

穿越到“青砖黛瓦”

之前爸妈看望过大奶奶一次,跟大奶奶聊起过我要调研的事情,大奶奶非常愿意跟我聊。来到老家附近就看到大奶奶和一群老人围坐在村口大树下乘凉。大奶奶知道我要来调研,一看到我便热情地邀我去家中。大奶奶家的房屋是很久之前盖的,一如从前的青砖黛瓦。门前的院子是用土铺成的,门口还围了一片篱笆,种上了一些应季蔬菜。偏屋还保留着原来的灶台,有一面墙上还留有以前用烟囱烧饭时留下的烟灰渍。走进屋中,入内颇有年代感与生活气息。进入里屋,四面老墙斑驳,与屋门对着的是一个木制的正方形窗台,屋内仅一个桌、两把椅子,都是木制的,据老人说那是她以前的嫁妆。屋的西面挂着满满的照片,大多数是多年前的黑白合照,照片透出了浓浓的时代气息。

大奶奶的“苦尽甘来”

我和大奶奶坐到屋内的两把椅子上,老人将过去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细细道来。在谈起自己的娘家以及自己幼年时光时,老人常常忘记年份,只记得当时自己多大岁数。大奶奶的娘家条件很好,吃饱穿暖不成问题,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开明,家里的孩子不论男女都可上学,女孩不愿意也不会被强迫裹脚。这样的家庭在以往的社会中很是难得,老人在娘家的日子过得也比较好。但是老人是家中的老大,经常为照顾姐弟、帮衬家中而牺牲掉很多时光,自然也没有机会读书。老人每每谈到学习读书等问题时也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要好好读书识字,老人还调侃自己道:“不要像她一样一大把年纪大字不识一个。”

老人虽不通文墨,但却也将生活过成了最质朴的哲学。老人一生真性情,待人真诚、甘于付出、不计回报。幼时悉心照顾幼弟,姐弟情深。弟弟在世时常来看望老人,家长里短,情真意切。因老人的夫家与老人家有生意往来,两家“互相看对了眼”,老人与丈夫于1949年时结为夫妻。婚后,家中小叔子年幼,身为长嫂,老人尽责供其上学,为小叔子添衣置饭二十载。家中公婆更是对老人赞许有加,老人自豪地说到自己与婆婆一辈子没有吵过架、红过脸,于今看来是多么的难得。念及婆母老人常伤心地说:“俺娘是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上。”

老人一生吃苦能干,艰苦的岁月里亦是如此。出嫁后,夫家家境窘迫,老人常挨饿受罪,艰难时期甚至跟随长辈北上逃荒。生活艰辛,老人谈及常常声声叹息,日子苦进了记忆里,如今回想,眼中也尽是苦涩。日子再苦,老人咬牙熬过,不去怨恨,用全部精力去讨生活,眼中有泪,脚下的步子也不曾停歇。在老人的回忆里,这一生都是在吃苦,为了生计日夜辛苦劳作,不曾享受过一天好日子。老人与家人相处和睦,虽日子贫苦但胜在婆媳关系和睦,妯娌之间相处甚好,家风良好,家族庞大且团结。

老人耄耋之年,精神矍铄,与自己的精气神不无关系。即使现已高龄,老人依旧不愿让人照顾。谈及封建迷信、宗教信仰,老人连连摆手,称:“我不信,我共产党员从来不信这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即使日子艰难,只要脚踏实地、坚定信念就能度过难关。”即使访谈已过,老人的精神依旧让我震撼良久。集体劳动时老人说自己出的力吃的苦一点也不比男人少,但同样的劳动下老人夜间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意志力却更胜于男人。

老人一生育有三儿三女,其中前两个闺女因病夭折。老人对于夭折的长女已记不太清,不知是有意隐瞒,还是岁月无情。老人的生活就像是有涡轮驱动一般,来不及伤痛,顾不得不幸,只得埋头向前。只是后来祭拜时思及生活不易,泪珠涟涟,声声痛哭,恨不得把天哭塌以悲念旧时难挨的时光。

年幼时,日本人进关,闯进村子,老人年幼,嚎啕大哭。村中鸡飞狗跳,老少妇孺皆噤声,不敢言。老人始有家国观念。对于那段长远却不能忘怀的历史,我们常记于文字,今日从老人口中说出却像是自己身临那段屈辱的历史一般。老人口中眼中的故事就如同一部珍贵的纪实影像,让我近距离知晓懂得历史节点是如何发生在我们小人物的身上。再言入党,老人自豪地说:“地主还不能入呢!”,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活老人形容到,入党后常跟随村里干部到处开会,大会一去百十口子人,就在台下听领导讲话。投票时会给你纸条,你想投哪个就投哪个。老人丰富的政治生活也让我了解了一些建国初期我国的政治景象。

改革开放后老人的日子有了新的盼头,集体劳动的时代已经过去,自己干活有了粮食吃,忍饥挨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老人谈到单干苦少了甜多了,能吃饱饭能穿暖衣,家中幼子因挨饿啼哭的苦日子到头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老人过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苦尽甘来,言末一滴浊泪似有感情般不愿落下,仿佛它承载了老人的一生。

初次访谈,经验不足,但老人的一生艰辛苦难在字里行间早已深深地打动了我。艰辛岁月不能忘,唯有牢记长辈的勤劳努力,那闪光的岁月才会被永远记住。

姨奶奶的“起起伏伏”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对第二次的访谈跃跃欲试。我托大奶奶联系同村的老人,很快大奶奶为我推荐了她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奶奶。姨奶奶在村中有两处房子,她住在去年刚翻新过的后家(后家是在老屋北面修建的房子),我去时她正在利落地剥着花生,同妯娌在大门前一起劳作、拉家常。

姨奶奶比奶奶先嫁入水河村,此前由于家中光景好,找姨奶奶父母说婚事的媒人不在少数。旧时消息闭塞加之熟人介绍打劝,姨奶奶家最后选择了自家姑父介绍的一门婚事。当时的水河村更像山中的“孤岛”,散布在山窝中的人家,炊烟稀疏。出嫁当天轿夫不熟悉地形,送嫁的队伍在深山中迷路,误进墓林,耽搁了一晚才到达水河村。经过那惊心动魄的一晚,到了村中的姨奶奶受了惊吓高烧不退,险些丧命。之后婆家为她找了神婆,在家中供起了家神,她的身体才好起来。谈起出嫁的经历,姨奶奶说谁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挺过来,大难不死,自己竟真的看到了“神”!姨奶奶的经历既惊险离奇又跌宕曲折,加之她绘声绘色地讲述,让我感觉身临志怪小说中的情景一般,故事惊险又有趣。

但贫穷的夫家和艰难的生活又将姨奶奶拉进了现实。只因姑父介绍就嫁入村中,但老人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并不熟悉,破落的村庄、贫穷的人家,老人从不愁吃穿的女儿变成了忍饥挨饿的妇人,经常需要娘家接济过活。当时姨奶奶娘家靠着庄稼人勤劳能吃苦的干劲儿包下了村里大片的土地,过起了富足的生活。家中老人为了耕作土地只让孩子读几年书就回家劳动,因此姨奶奶家的兄弟姐妹大都只上了小学。谈起娘家,老人说家里的奶奶封建迷信最不喜女孩,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最“恨”的就是奶奶。当时的社会虽不像传统封建社会一样压迫着女性,但留下来的思想余毒还在,又如隐疾般时而刺痛着女性。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因家中的成员都去劳动,老人幼子因无人照看,生生冻死在家中。开始老人极力回避这一时期,而后提起时又忍不住为自己的幼子哭泣。在那个年代的无奈与心酸不忍提起,一经诉说却又道不尽酸楚苦涩。但提起改革开放后的包产到户,老人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激动地说还是单干好啊,吃饱了穿暖了,现在都住上大房子了。  

纵观两个老人的共同点我们不难发现,她们勤劳踏实、吃苦耐劳、隐忍而又坚强。在艰苦的岁月里没有抹去她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艰难的生活又追赶着她们不断去劳动不断埋头前进。两位朴实的老人用简单的生活哲理诉说着那个岁月的精彩,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