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者文库 > 学者文章

台湾地区农业的优势及两岸农业合作的思路

作者:程同顺 李远卓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18-04-30  浏览次数: 29117

【摘 要】台湾地区的农业在产品结构、产品市场化、农业技术、农业组织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这为台湾与大陆农业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两岸的农业合作,应该注重全面对等条件的合作,完善两岸农业市场营销合作体系,建立两岸农产品的互补协调机制,以及降低两岸农业合作的成本。

【关键词】台湾地区;两岸农业合作;农业合作社;


一、台湾地区农业的优势

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总人口约230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低于20%,不足500万人。台湾岛面积3.6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山地和丘陵占据了台湾岛内65%的土地,处于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台湾地区总土地面积的25%,农业提供着台湾地区约3%的GDP。

台湾的农业可下分为四个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以及林业。其中,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种植占据了其种植业的主要部分,其水稻的种植与加工起着主导作用。经济作物主要以水果和蔬菜为主,如香蕉、木瓜、杧果、凤梨、莲雾和槟榔。

台湾现代农业从1980年代起步,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支撑农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代初“精致农业”成为台湾农业新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目标是突出地区特色,形成区域品牌。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的转型与发展,台湾地区提倡“休闲农业”,通过创新与拓展,改变农业单一生产作物的模式,引导农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大体上看,台湾农业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从注重数量、产量到强调质量,再到现在的产业化经营阶段。

(一)产品结构优良

台湾地区农业产品结构优势明显,具有创新性、新奇性和独特性三大优点。台湾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差异化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在台湾中部,彰化、云林等县市大力发展现代蔬菜种植园,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全台湾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地处台湾南部的地区,例如屏东县,则利用其独特的热带气候生产热带水果,如莲雾、木瓜;阿里山地区以茶叶生产为主。台湾每个县或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形成品牌的优势农产品,例如信义乡的青梅生产、集集镇的香蕉种植以及峨眉乡的东方美人茶。

台湾农产品具有创新性。台湾“新生活鲜乳”是岛内乳品业界第一家于2013年获台湾“行政院农委会”项目通过、准予农地转为一般农业区特定目的事业用地以兴建乳品工厂的乳品生产商。其在2016年推出的新品———创新融合牛羊乳,属全球首创,该产品“以几乎牛乳的价格,让消费者能拥有羊乳的珍贵”。2013年由台湾高雄内门区农会推出的“龙凤酥”,在凤梨酥内馅中加入龙眼干提味,并以金钻17号菠萝取代土菠萝,微带酸味的金钻菠萝内馅改变了以往凤梨酥“过甜”的口感,获得好评,去年中秋档期更热销万盒。

台湾农产品具有新奇性。利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台湾开发出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动植物新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比如,由台湾皇基公司培养的蝴蝶兰品种“V3大白花”,该品种蝴蝶兰长近1米,有2个梗,可以开花50朵以上,植株健壮、花形优美,是在蝴蝶兰基础上培育的新奇产品。

台湾农产品具有独特性。因鲜明的地域特色,特定的海岛地理环境气候,台湾部分农产品独具特色。如产自屏东县的“黑珍珠”莲雾是技术人员在被海水倒灌过的土地上改良出来的新品种。其颜色更深,像乌黑的珍珠,模样雅观,口感爽脆,水分充足,又具有特殊的香气,曾被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当作珍贵的礼物送给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1]。

(二)市场化程度高

一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水平能够反映该地区农产品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品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产品需求,然后通过对品质和独特文化的宣传,提高在用户心中的价值认可,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是通过市场营销运用各种营销策略使目标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服务的‘认知—认识—认可’的一个过程。”[2]对台湾农产品的品牌营销与塑造而言,就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农产品知名度以及农产品生产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与信誉,这在消费者心中就会形成对该农产品企业的形象,当消费者在对某种农产品产生购买需求的时候,其心目中已形成的企业形象会引导消费者选择该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台湾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在品牌营销方面尤为出色。台湾农业是以各级农会为基础的,每个农会在对自己的农业推广、农产品包装方面都有一套很完善的营销手段。台湾彰化县田中镇的农业组织将当地水稻统一打造为“彰化田中米乐屋”品牌,并对产品进行进一步包装,推出了“喜田花嫁浓情女儿礼”、“谷意礼米礼盒”以及“田穗礼礼盒”等多种礼盒产品。“米乐屋”品牌同时将大米再加工,推出“玄米醋”、“牛奶面”等加工品,将大米加工成各色各样的商品,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彰化田中镇的稻农们在进行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注重农业体验发展农业旅游,推出了“学童种稻体验”、“优良购米客户稻米插秧与收获体验”、“田中农村乡间单车骑行体验”等学农体验式农业。这样的市场推广方式改变了原来单项的由农村为城市提供单一农产品的单向发展方式,形成了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回到农村的双向农产品市场化的模式。在台湾,像“彰化田中米乐屋”这样的品牌在各地农会很普遍。

(三)现代技术成熟

台湾农业技术成熟,体现在生物育种技术与农业技术应用上。台湾坚持农业作物品种引进与改良,在进行大规模有组织引种工作的同时培育适合在本土生长生产的新品种并将其推广给农户。除了对种源进行改良外,台湾不断开拓创新农业新科技,在作物生产技术、高新技术与生物科技方面都有不俗的成果。

在农作物生产技术方面,台湾对多种农业生产方法进行了改进创新,取得了成功。在植物的培育上,菠萝密植法、温带梨平地嫁接法、甘蔗条植法、葡萄一年两熟培植法、果树矮化培植等技术都已成熟运用于作物生产;在家畜家禽的养殖上,自动化管理技术已经在台湾地区各大养猪场、养鸡场普及,对猪瘟、鸡瘟的快速诊断技术也相对成熟。针对家畜家禽可能发生的各类疾病,台湾已研制出了猪梅浆性肺炎疫苗、猪瘟组织培养疫苗、鸡瘟疫苗以及牛流行热及牛鼻气管炎疫苗;在水产养殖上,台湾实现了水产养殖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在淡水鱼混养、网箱养鱼、牡蛎深海养殖和吴郭鱼单性养殖上都获得了成功,尤其在九孔鲍立式养殖技术上取得的成就一直受到其他国家的学习与效仿。

在生物技术与育种方面,台湾的科技人员已研发出了百余种作物繁殖技术,在观赏植物的培育上,尤以蝴蝶兰、康乃馨见长。在台湾各级“政府”与各地科研机构的支持下,台湾地区培育出了200多种杂交水稻,所选育的作物具有高产、高品质与抗病抗虫等优点,目前已被育成并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台农8号、台农9号以及台农71号等;在台湾,水果品种更新换代很快,各种新品种层出不穷。例如F系列甘蔗,几乎两到三年就有新品种推出。同样的如柑橘、木瓜、杧果、番石榴、百香果、释迦、莲雾等具备高产、抗虫抗病性强的优势种源都在台湾得到了开发与推广种植。

(四)农业合作组织完善

台湾的农业合作组织包含了农会、渔会、农田水利会、农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销班。这些农业合作集体性组织在台湾普遍与发达,其目的在于通过有组织地将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小农集合起来,在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为前提的同时给予农民相应的法律、政策、资金以及技术为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不同组织之间层级分明、运作协调、职责明确,为台湾从传统农业成功发展到现代化农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台湾农会”为例,“台湾农会”分为省、县(市)、乡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农会都有细致的职能、业务划分。以第三级的农会为例,每个会员通过参加会员代表大会表达意见,监事会与理事会将意见交于总干事(秘书)分于各部门处理执行。农民合作社亦有这样的组织结构。在农民合作社中,理事会通过聘任职业经理人来确定总干事人选,总干事可以任三届,若是绩效达不到要求,会被解雇。职权明晰的组织结构是台湾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机构健全的体现,它充分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离不开雄厚的经费作为保障,由于农业合作组织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其经费的主要来源为会员的会费、事业资金、农业推广经费、农业金融机构利润、政府补助等。以农会为例,农会的经费来源有:会费,包括入会时的会费以及常年会费;委托项目以及自营收入,如农作物的加工、储存;农会信用部的利息所得,乡镇农会设有信用部,信用部筹集农民存款进行贷款会有利息收入;政府的专项补贴。

在“台湾农会”中,正式的农会会员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农会贯彻执行“一户一票”的原则,不以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或者财产数量为依据,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的权益。在农业合作联合社中,以“依平等互助之原则,推动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增进农民福祉”为宗旨,以互助合作为基础,以“自有、自营、自享”为原则,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权。

(五)自然条件优良

台湾占据着优良的地理位置,台湾岛岛屿中部较宽,两端狭长,北回归线从岛屿的中南部穿过,形成了南部北部不同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岛内中部海拔较高,向四周海拔递减,其流域广阔,多雨、高温,呈现海洋性气候特点。盆地则散布于山地、丘陵或台地之间。其中平原、丘陵、台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台湾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台湾孕育其特有优势农产品的摇篮。适宜热带亚热带农作物生长的区域为台湾西部平原与丘陵地区,种植的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作物。

台湾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在24摄氏度左右,南北部温差不大;日照充足,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自然条件,其中台湾平地地区的年平均日照为2100小时,山区受到的日照时间平均低于1000小时。日照时长的不同结合台湾岛内各地地形的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多样性、适宜从事农业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这样的差异形成了“新竹桃园出好茶,彰化南投好菠萝,台南嘉义甜甘蔗”的农业格局。

台湾四面环海,其海岸线全长约1600千米,周边星罗棋布70余座小岛。台湾岛周围有洋流流经与交汇,不同的洋流带来不同的生物与营养盐分,丰富着台湾的海洋生物资源。其中,含有高温与高盐的黑潮来自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主流流经台湾东部,一部分的分支会进入台湾海峡。台湾西部海域还有从南中国海北上的水团以及沿着中国大陆南下的沿岸流。由于这些洋流的交汇,造就台湾周围海域基础生产力丰富,是鱼和贝介类良好的繁殖、栖息场所,上中层洄游性鱼类、底栖物种丰富多样,形成了良好的渔场。

二、两岸农业合作的必要性

(一)台湾农产品对大陆有市场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化并存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国家和地区内部间有关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往来愈发频繁,农产品开放问题虽然在《巴厘一揽子协定》中有所突破,但台湾农产品的出口仍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处境———东盟与大陆、日本和韩国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构建“10 3”的格局;东盟各成员国签署了《东盟加强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其他大中型经济体与国家出于政治与经济的考虑,鲜有与台湾地区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

台湾受到边缘化的威胁具体表现在贸易和投资的方面。从台湾周边的贸易上看,东南亚国家以及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使台湾更容易遭受贸易转移和高赋税的冲击。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相关产品征收6.5%~14.9%的关税,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后,东南亚商品在中国享有零关税的政策。两岸间的农产品贸易会因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而发生贸易转移。在投资上面,在两岸加入WTO的5年内,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香港地区的FDI分别提高了104%、123%、730%和252%[3],台湾在投资上的竞争压力更大了。2006年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维持在其农产品总出口的12%以上,而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不到大陆农产品总进口的1%[4]。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畜产品一直是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主要商品,比如皮及其制品,农耕产品、水产品和林产品出口比例较低[5]。从台湾出口农产品在大陆消费者消费选择的优先层级看,皮革、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并不属于生存资料消费,如果此类产品停止出口,台湾本土也不具备消化这些农产品的能力。台湾农产品出口表现出对大陆相当高的依赖性。因此,台湾需要尽快融入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而台湾农产品出口地主要为大陆,因此台湾加强与大陆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台湾农业组织可为大陆之师

台湾地区非政府的农业组织发达,在台湾的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台湾相比,大陆现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大陆的农户和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农业经营企业化的好处,农业产业化也因此进入到了转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龙头企业有着是否选择赋予个体农户话语权的矛盾,农户也因此存在着说不上话、利益受损的问题。台湾在处理企业组织与农户个人的关系上做得很好,台湾成熟的农会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榜样。为了使大陆农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将向农户保证的服务、资金和技术支持落实到位,大陆向台湾农业组织进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每年大陆各地方政府都有组织考察团赴台湾学习农业,但这些考察仅限于地方农业部门,国家组织赴台农业考察的频率不高,而考察内容多以台湾先进农业技术为主,对台湾农业组织的考察学习不够深入。为了完善大陆农业合作组织,深入学习借鉴台湾的农业组织形式,进一步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很有必要。

(三)大陆农业技术相对薄弱

台湾农业技术起步早、进步快,大陆可以学习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台湾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却受制于岛内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反观大陆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可以给予台湾农业技术发挥长处的余地。通过开展两岸农业合作,充分发挥两岸的比较优势,将台湾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大陆农业,可以缩短大陆农业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有利于两岸合作开发出更先进的农业技术。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培育上,台湾培育出了优质的甘蔗、荔枝、芦笋、蝴蝶兰以及洋桔梗。据统计,一项农业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一般需要5~6年,而技术引进则大大缩短了这一周期。以芦笋的生产技术为例,20世纪中叶,台湾开始了该作物的研发,大陆福建地区则于1980年代引进,如此能够赶上台湾当时先进的芦笋生产水平,可节约近30年的产品研发时间。在引进农产品进入本地后,通过与本地区农业产业所结合,消化与吸收所引进技术,有助于赶超原引进地区的水平[6]。引进台湾农业的优势技术,同台湾进行农业技术合作是具有必要性的。

(四)农业合作是两岸交流发展的需要

台湾从大陆进口的农产品主要以原料为主,其中农耕产品占有很高的比重,而林业产品方面,台湾90%的木材从大陆进口。除此之外,大陆向台湾提供谷物、经济作物及各种原料,表现出了台湾在进口方面对大陆极强的依赖性。长期以来,大陆对台湾呈现为总体贸易逆差、农产品贸易顺差的状态。台湾出口给大陆的农产品虽然享有各种政策,但这并不能缓解两岸在开放农产品市场这一议题的矛盾。目前台湾地区并未向大陆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其主要担心的问题是,台湾农业生产规模小,大陆农产品的进入会对其市场产生影响。在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以来,大陆给台湾更广阔的投资空间———台湾农民既可以进入大陆市场,也可以留在台湾。重新整合的农业资源缓和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差距所产生的矛盾,这对于两岸农业,甚至是两岸关系都有所裨益。

三、两岸农业合作的措施

自2010年ECFA实施后,两岸农业合作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着国际农业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在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两岸应更为努力,增强政治互信,为两岸农业合作的深入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两岸农业合作上,双方要携起手来,建立健全全面、对等的农业合作机制,构建双赢的农产品市场调节与营销机制,在农业安全、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上加强交流,打造两岸开放对等的农产品市场,使两岸农业取得双赢的成果。

(一)注重全面对等农业合作

如今的农业是由市场所导向的,在这种农业体系下会发展出农产品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也可以分为产前部分、产时部分与产后部分。在两岸农业合作方面,两岸产前部分的合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比如种源、农用机械、农药与化肥、饲料的合作上鲜有合作。在农业产前方面,两岸合作可以把先进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当作重点,联合开发农药、化肥、饲料以及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必需品。两岸多组织进行官方或者民间的企业商谈与合作,为两岸农业产业链的衔接创造条件。同时,从制度与组织层面上看,两岸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还有相互交流探讨的可能,在管理模式与经营模式上互有相互学习的余地。两岸在农业合作组织下的乡村治理与基层民主建设上应多交流,了解双方体制差异,减少不信任感,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从而增强两岸农业合作的信心。

(二)完善两岸农业市场营销合作

目前,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市场相对各自封闭,尽管有相互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大陆的农产品不能很快地占领台湾农产品市场或者对台湾农产品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形成冲击。台湾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势农业品种,与大陆农产品不同,两岸农产品有着合作互补的双赢空间。由于经济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面对来自各地农产品的冲击,台湾的出口农产品会损失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对台湾来说,尽快地融入全球市场从长远的角度看是有积极意义的,台湾应正视ECFA实施后对台湾的积极意义,舍弃通过大陆让利政策维持本土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思维,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加强两岸间的合作,以两岸间合作组织的形式,将合作与分工专业化、明确化,针对不同区域的特性建立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共同打造产品品牌[7]。与两岸农业有关的企业有必要建立起相互依托的联盟,研究制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战略,可以将台湾的高技术与大陆的规模生产效益结合起来,共同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三)建立两岸农产品的互补调节机制

由于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场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两岸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这是两岸农业互补性的体现。大陆幅员辽阔,所生产的农产品种类多,可以迎合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相比之下台湾所生产的农产品以亚热带和热带农作物为主,但在品质上好于大陆,因此,两岸农产品不会在农产品市场上产生较大的冲突,且有着互补的优势和潜力。大陆农产品进入台湾农贸市场可以对其进行补充与调节,台湾的消费者也乐意买到价格较为低廉而又丰富的大陆农产品。在ECFA实行的前一年,一些台湾本土不生产或者产量少的高需求农作物并不允许从大陆进口,例如玉米、小麦、黄豆。在ECFA实施后,此前台湾人为地阻止两岸农业合作的“血栓”会相继疏通———运用确定的规范程序,使两岸农产品贸易回归市场调节,大陆单方面让利于台湾的行为会慢慢减少,台湾改变对大陆农产品进口的限制,使两岸农贸往来趋于常态,如此以实现两岸农业的互补。

(四)降低两岸农业合作成本

目前,台商来大陆投资采用的制度是企业与农户间签署购销合同的采购制。如此一来,介于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是金钱与农户的利益。出于经纪人追逐利益的行为,农户不一定会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倘若市场能够提供比合同更高的价格,农户可能采取违约的行为而获得更高的利益;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企业作为农产品收购方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管理和监督农户。两岸可以在合作上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相挂钩,把担任劳动者身份的农户转化为企业的股东,使农户与企业共享利益、共摊风险,从而降低农业合作成本,促进两岸农业进一步合作。

在台湾,土地为私有制,而由于大陆农用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使用不规范,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制度。所使用的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如此会增加台湾来大陆投资者与大陆农户的矛盾,影响两岸农业合作。因此大陆在土地使用上应规范土地流转合同,保障台商的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能为吸引台湾投资强征农民土地,影响两岸农业合作环境。

受到台湾当局政策的限制,台商缺乏在大陆投资的资金。两岸金融机构互通性差,台商经常会在融资问题上遇到阻碍。由此看来,两岸应加强金融合作,以政策性信贷与农业信贷的方式解决台商融资难的问题。两岸银行可以探索异地抵押贷款的新模式,设身处地为两岸农业发展考虑,降低融资成本[8]。


参考文献:

[1]何秀美.水果皇后---黑珍珠莲雾[J].农家之友,2009(24):40-40.

[2]刘晓芬,崔登峰,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3(12):121-122.

[3]熊俊莉.ECFA对台湾经济利大于弊[J].理论与参考,2010(4):40-42.

[4]王海平,刘宇峰.基于CMS模型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变动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12(5):72-79.

[5]华晓红,郑学党.两岸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及政策选择[J].台湾研究集刊,2011(1):71-79.

[6]赵一夫,任爱荣.大陆引进台湾农业技术的必要性与适应性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4):17-21.

[7]赵玉荣.ECFA时代两岸农业合作机制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79.

[8]王敏娟.ECFA框架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张守莉.中国台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分析[J].农业世界,2015(5):176-181.

[10]侯曙光.台湾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行及其启示[J].闽台文化交流,2011(2):39-44,49.

[11]黄颖.台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与特色[J].台湾农业探索,2015(6):13-16.

[12]罗大伟,张起燕.科技促进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剖析台湾农业科技研发体系[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8):20-26.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台湾发展现代农业的六点启示[EB/OL].(2014-03-16)[2017-05-18].http://www.moa.gov.cn/ztzl/xdnysfq/jbxx/201403/t20140306_3806255.ht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