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时代价值

作者:冯思雨  责任编辑:夏珊珊  信息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23-06-05  浏览次数: 8776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的战略安排,符合乡村循序渐进的发展需求。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想要复兴,乡村就必须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加强乡村治理和促进乡村发展的过程。基层治理作为推进乡村工作的必然选择,需要通过文化育人释放基层文化价值、以和谐环境营造风清气正治理生态、以组织振兴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从而实现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转换。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体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正确性,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性,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乡村文明进程中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路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乡村工作做出新的部署,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脱贫攻坚的顺利收官使我国乡村迈入由侧重物质满足转向物质精神协同发展新阶段[2],乡村全面发展目标对乡村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需要克服传统治理模式的困境,在乡村发展目标要求与治理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中扩宽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发挥基层治理的真正价值[3]。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基层治理双向互动

乡村基层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发展实践中的阶段性成果。乡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多指对乡镇及以下行政管辖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也最紧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只有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精准有效的在治理中促进乡村振兴。

1.1 乡村基层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基层治理是解决基层问题、推动基层发展的重要方式,是治国理政在基层的有效表达。区别于基层管理,具有预见性、发展性等特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涉及乡村各个领域,需要各领域协同发展,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判,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发挥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着力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基层治理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理,不单指解决基层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而是从全局出发,关注乡村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诸多内容。乡村的全面振兴是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协同振兴,在乡村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需要丰富其精神生活、满足其精神需要,基层治理则应该承担起增强基层精神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角色,实现基层精神文化服务的供需平衡。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基层治理融合共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与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融合共生,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在发展目标与实践路径上的统一。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推进乡村发展的战略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乡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形成产业兴旺、人才汇集、文化繁荣、生态和谐、组织有序的乡村生活风貌,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要求相呼应。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基层治理通过研判风险、解决难题对乡村发展进行准确有效的干预,通过外部力量与内部环境的整合发挥动态治理的真正价值,解决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困境,使乡村朝着全面振兴的方向前进。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乡村基层治理为推进方式,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显著优势,是二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正确选择。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治理的实现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挥巨大作用,基层治理成效也成为检验乡村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基层文化育人,释放基层治理的文化价值,在和谐环境中营造风清气正治理生态,在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中提供组织保障,从而体现出乡村基层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1 文化育人:释放基层治理文化价值

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乡村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乡村经济逐步转型、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成为衡量新时代乡村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提到“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现阶段,脱贫成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温饱的解决、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产值来衡量,乡村文化振兴已然成为检验乡村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中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满足感,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

文化育人的核心在于文化资源与人的需求的匹配适度,匹配度越高则说明文化育人的成效越显著。提升基层治理的文化价值,解决乡村文化发展难题。面对乡村风貌的整体性变化,农民对物质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度日益降低,对文化生活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提升,文化生活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要求基层治理必须具备以文化人的功能,提供丰富性、多样化和趣味性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乡村基层文化治理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文化治理伴随乡村文化变革,基层干部文化治理能力不再局限于文化贫瘠的问题,要具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满足村民日常文化需要、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的能力。其一,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是彰显文化价值的基本要求,目前基层多聚焦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需要加快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在共享本土文化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城乡文化,开发保护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其二,善于开发本土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常文化生活需要。在文化治理过程中,基层治理对优秀文化的捕捉能够很好地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创新,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越强,文化价值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明显,这就要求结合传统节日、乡村风貌、民间特色等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最后,基层治理要善于通过文化治理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世界,这是文化治理的最终目标。文化治理既是治理方式又是发展目的,应以乡村文化发展和人的文化素养提升为目标,基层干部文化治理过程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通过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在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始终以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为目标,同时培养乡村文化人才,优化乡村基层发展的文化土壤。

2.2 环境和谐:营造风清气正治理生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环境治理已由自然环境治理转向综合性环境治理,除自然生态环境外,乡村舆论环境、政治生态环境等人文环境治理成为影响乡村全面发展重要指标。重点开展乡村环境治理,营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美丽风光,展现乡村人文环境的独特价值,将乡村环境治理现代化纳入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打造自然风光美丽、人文风貌和谐的特色乡村,才符合环境友好乡村的价值指归。

乡村环境治理是治理人员对影响乡村发展的环境问题有效施策,是营造乡村宜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治理方式。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环境治理的根本目标。美丽的生态环境、干净的生活环境、和谐的舆论环境、清朗的政治环境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点内容,也是检验基层环境治理的重要标准。首先,基层治理要提升保护乡村生态、建设绿色乡村的行动力,新时代乡村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思路,面对乡村空气污染、水污染、植被破坏等自然环境问题,基层要制定保护措施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做好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二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垃圾分类、污水处理、道路清洁、村容村貌整治等与村民生活相关的环保问题纳入环境治理全过程,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乡村人人共建的环保思想,推行绿色健康循环低碳的环保理念,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垃圾回收利用、清洁能源再生的绿色行为,将美好生活与绿色生活模式有效衔接,是基层环境治理的深刻体现。三要有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的向心力,舆论是乡村发展的晴雨表,好的舆论环境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氛围,要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日常政务工作,形成健康向上的乡村思想风貌,乡村网络平台的普及对基层治理的舆论监督引导提出更高要求。

基础环境和谐讲求治理的结果性和过程性相统一,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在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重视源头治理,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全面把握是环境治理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唤醒村民环境治理的主体意识是能否维持环境治理成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基层治理成效的最终目标。

2.3 组织保障: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我国乡村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环境差异较大,鉴于乡村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差异性,既要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方向,又需展现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就必须在原有乡村基层治理的基础上创新治理方式,激活基层创新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机制体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运用当地乡村特色,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创新基层治理的根本目标,即通过综合基层治理方式,借助基层治理载体,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从而稳定基层秩序、化解基层矛盾、推动乡村振兴。

创新治理机制体制,融合科学技术与基层治理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基层治理的自制保证,是全面乡村振兴对基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有助于将治理理念转化为治理效能[4]。首先,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优势,与之前传统碎片化的治理相比,乡村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使得各领域融合更加紧密,治理难度不断增加,乡村治理不再是某些干部或某一部门的分内工作,需要基层各部门齐心用力,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符合本地特色的治理体制,培养治理骨干、共享治理资源、共建治理平台,同时健全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奖励机制。其次,要积极融合科学技术和基层治理的深度与广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助力乡村经济转型的同时,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契机,要有敏锐的科技捕捉力,将“互联网 服务”、云计算等现代科技运用于乡村服务,灵敏便捷地实时获取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最后,因势利导推进治理策略的动态化调整,因势利导的治理能力是现代化治理区别于传统治理的一大特征,可以由此分辨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高低,传统治理遵循由“治理手段—治理内容”一一对应的治理逻辑,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现代化乡村治理讲究从“乡村问题—综合治理—发展优化”的逻辑出发,依据乡村具体矛盾,综合灵活运用适当治理方式,以求解决问题,进而优化乡村治理的动态过程,也是治理水平不断发展的进程,这一进程考验基层治理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是乡村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体现。

发挥基层治理组织优势,通过动态调整与策略选择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方式,稳定乡村秩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理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彰显。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和系统有效的治理过程,在动态治理中可持续性发展[5]。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的时代价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收官,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乡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发展融合共生,乡村基层治理成为盘活乡村活力的重要支撑,增强基层治理活力,由传统治理向现代化综合治理的转变中体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正确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乡村人民治理乡村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乡村文明进程中的具体呈现[6]。

3.1 体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推动乡村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乡村振兴道路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乡风文明发展为切入点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基层的具体体现,是乡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乡村一系列工作的开展立足各时期发展要求,对中国共产党乡风文明培育工作的总结和研究,有利于整体性把握中国共产党基层体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的科学性,形成正确、系统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乡村的发展与繁荣。普遍接受并理解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现实路径,有利于从现实角度出发考察基层治理的具体内容,彰显出乡村发展的治理逻辑。

3.2 彰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治理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基层治理规律,推动基层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在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治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包括基层问题预判、基层实践探索和保障基层稳定等内容,属于乡村发展、基层治理和治国理政的综合研究范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基层治理相结合,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基层治理在国家发展和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扩宽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实践路径,不仅可以了解到党在基层发展中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更能彰显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发展性和科学性,使得中国共产党乡村工作得到人民广泛认可,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乡村基层治理思维。

3.3 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于乡村的丰富和发展

总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乡村发展成果,为解决世界各国乡村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实践不仅侧重解决我国乡村发展问题,也是乡村文明发展进程的突出成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乡村文明进程中的具体呈现,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乡村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基层治理体现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动世界朝着和平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则需要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也需要将中国故事、中国经验讲给世界。聚焦乡村发展实际问题,以交流互鉴为出发点,共享人类文明新成果,向世界传播中国治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实践经验。只有兼具开放性、发展性眼光,立足国际视野,才能使基层治理焕发最大价值,达到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双向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颜德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层治理的探索:基于组织化的视角[J].理论探讨,2022(4):48-56.

[5] 项久雨,张晓骏.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与政治功能的实现[J].学习与实践,2021(9):5-12.

[6] 贾海薇,刘志明,刘辉.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结构模型与操作策略[J].治理研究,2020,36(6):54-65.

    Baidu
    map